Friday, March 27, 2015

《海灘的一天》

7 hrs · 
當年看《海灘的一天》,覺得震撼,相信有兩大原因:
1. 香港電影長期地傾向商業化,即使有新浪潮的出現,也改變不了大局,而且很快地,後者已經證明了他們最大的野心,就是要進入主流,創作的銳意,不到三兩年間,已經嚴重褪色。《海》片也是挾新電影之名,傾力泡製出來的卻是一部有著史詩氣魄的文藝片,而且片長接近3小時,不肯有半點妥協(楊德昌堅持足本上映),自然折服、艷羨不已;
2. 影片的故事與情節沒有很多新鮮的地方,但那個像中國匣式的結構(時空不斷閃回,觀點交錯跳躍,包裹著主角的幾層回憶)在當時卻是教人眼前一亮的敘事手法,很難不立刻傾心。
不過,32年後的今天重看,影片的層疊式結構已經司空見慣,效果未免大打折扣,但叫我無法不感到鬱悶的,卻恰恰是影片大量的文藝腔對白,尤其是張艾嘉演的佳莉一角,其絮絮不休,隨著故事的發展(到病榻上一場,整整講了接近五分鐘的獨白),幾乎已到了excessive的程度。
影片寫的是一名女性的成長(“從一個小女孩到一名完美的婦人”),並藉以反映台灣社會的家庭結構、經濟以至道德面貌的發展與轉變。先不說後者會否超過了電影的內容所能承載,即以前者而論,那其實也是一個偽命題。在160分鐘的龐大篇幅裡,我們無疑目睹了佳莉從少女時代起,經歷過離家出走、結婚、與丈夫德偉(毛學維)感情產生變化、遭遇出軌誘惑、精神崩潰、與德偉失踪等事件,但卻其實沒有看到她性情上以至性格上的很大轉變。她病癒後在欣欣家裡徹夜談心,表示已經知道了怎樣與德偉相處(“給予彼此充分的信任”),與其說是真的學懂了一點什麼,倒不如說是繼續沉溺在自欺欺人的幻想裡(她說前兩天德偉還帶她去郊遊,但畫面卻暗示那很可能是個虛幻的遐想)。蔚青(胡恩夢)說佳莉的真正成長應該是由海灘上發生事情的一天後(即德偉疑似自殺)開始的,但諷刺的卻是從那天到結尾時我們見到的佳莉這段時間,在電影裡卻是空白了的。所謂“真正的成長”到底所指為何?如果那就是我們看到的佳莉的那副事業型女性面貌(但連職業的性質也不了了之),便未免過分簡化以至膚淺了!(我確實相信那是影片的用意,因為這句結語是透過蔚青說出來的,而蔚青的優雅與“國際知名音樂家”底形象也是影片所肯定的。)
影片在選角上也有很多失誤的地方。毛學維太嫩,演中學生還算稱職,但到了婚後變得越來越成熟與陰暗、受壓,卻失諸太青澀了。李烈讓很多人驚艷,但後來演歷盡滄桑的年輕媽媽,卻沒有那份唏噓的味道。最失敗的吳少剛的浪子作家與南俊的父親,完全沒有說服力。胡恩夢的蔚青,起初以為是個關鍵角色,不料卻是個功能性的大咖,是大失望。

Monday, March 23, 2015

http://www.tasteofcinema.com/2014/the-20-greatest-movie-opening-scenes-in-film-histor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