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卡梅隆耗时4年半制作,总斥资接近5亿美元打造的《阿凡达》不仅开辟了电影3D技术的新天地,其带给人的视听感受也是划时代的。它将一度被家庭投影和蓝光高清DVD狠狠冲击的电影院们终于拉回到了影迷视线的焦点,一个电影史上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愧而为人,傲而为人
《阿凡达》的故事围绕一位战斗中负伤而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Jake Sully展开,他决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来到潘多拉星操纵人类基因与当地Na'vi部族基因结合创造出的 “阿凡达”混血生物。Jake的目的是打入身高九尺、身后长尾,蓝皮肤黄眼睛的Na'vi部落,说服他们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而使人类能在 SecFor公司的带领下砍伐殆尽该地区的原始森林,开采地下昂贵的“不可得(unobtainium)”矿石。
这共 162分钟的故事里有探险、挑战、爱情,有大爆炸大冒险大动作,也有熟悉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有欲擒故纵的传奇剧式套路,并非完美。尽管如此,《阿凡 达》情节本身的动人之处也足够余音绕梁。这份动人,来自于剧中尽管有些脸谱化,却又真实得可怕的正反面人物对比。头号反面人物上校 Miles Quaritch是鹰派军事打击力量的代表,身先士卒骁勇善战,那真是男人中的男人,精英中的精英;但与此同时,他对一切外来文化物种都傲慢拮据、食古不 化——这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狂人柯蒂斯·李梅将军和“越战推手”的马克斯维尔·泰勒将军何其相似!而只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SecFor公司经理 Parker Selfridge尽管思维单调定势,在目睹Na'vi人家园之树焚毁时依然表现出了一丝难得的憾意。主人公Jake是在剧中发生人生观世界观转变的“开 眼”之人,其天真流露与心灵成长的经历之动人自不必说,但比较天人合一的Na'vi公主Neytiri,还是后者的生命力更流光溢彩,就跟她生活的潘多拉 星一样,生机盎然,比野草还要顽强。
当剧中上校Miles Quaritch称Na'vi们为“野人”,Parker Selfridge叫他们“蓝猴子”时,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则是《出类拔萃》一书中美国政府精英口中的东亚“黄色小人儿”;是中东的“恐怖分子”,是拒绝 拆迁破坏社会和谐国家建设的“刁民”“贱民”。随着人类“天下万物皆为我有”的贪婪触角一点点伸入那么美丽的Na'vi家园,就好象我们自己的足迹在这个 星球上不顾后果的肆意扩张一样,“愧而为人”是我能发出的仅有慨叹。但当我随着Jake的眼睛去观察体验那妙不可言的潘多拉瑰奇世界之时,跟着他体会重 生、爱情、尊严和救赎,又不得不为身而为人的这份执著深感骄傲。我们复杂、矛盾,罪孽深重;但同时也单纯、脆弱,希望永存。
这样的感觉与看完《泰坦尼克》之后很相似:明知是好莱坞的俗套,但为其情真意切之极,依然感动得无怨无悔。
技术革命
今年早先体验过《死神来了4》的3D效果,不甚满意。画面纵深分层,与三维立体画效果类似,但并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阿凡达》开场仅几分钟,真正身临其境的效果便立时出现。Jake Sully从飞船的休眠仓中醒来,置身失重状态的宇宙飞船,为了表现Jake的悬浮,此时镜头同位滚动,而观影效果则是荧幕焦点静止,座位上的人——我自 己——在飘!Jake成为“阿凡达”混血生物进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之后,那些丰富多样的草本植物似乎就在人鼻子底下,触手可及;Jake第一次看到一片倒 置伞状的巨型多层红色花朵时,那些阳光般伸展的针叶花瓣几乎就覆盖着前面观众的脑袋,伸伸脖子说不定你也能碰到。更不用提那些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 它们像雪花,又像海洋中透明的水母,环绕着电影中的人物,也包围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让你屏气凝神,让你目不暇接,让你彻底迷失在潘多拉星的奇幻迤逦世界 中无法自拔。
这种因景致美极而造成的深切撼动,我只在第一次见到蓝水晶般清澈见底的加勒比海水时体会过,只在亲历海底珊瑚 礁森林五彩缤纷触手可及的热带鱼群时感叹过,只在观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之旅》穿越黑洞的神作时赞美过。在《阿凡达》中,卡梅隆把他亲手打造的潘 多拉奇幻世界以体验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为了能百分百的表现潘多拉这个奇绝的梦幻世界,卡梅隆使用了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fusion camera system)。
虚拟摄像机技术目前为止还主要用于3D虚拟世界游戏,比如《塞尔达传说》系列游戏,游戏者控制虚拟世界中自己的人工智能体,将人物行为信息实时双向反 馈,人物所处的三维立体环境随着其动作位置变化实时发生变化。在《阿凡达》中,演员佩戴无数感应器进行“行动抓取”,电脑对抓取的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将其 所代表的虚拟人物按预制比例直接显示在监控器上,从而使导演能实时观测虚拟人物与虚拟电子潘多拉世界的交互效果。
表情抓取 指抓取演员表情的电脑图形技术。卡梅隆在洛杉矶的Playa Vista建立了一个比一般表演抓取工作室大5倍的专门舞台(the volume),安装了120个固定摄像头,全角度抓取演员表演的全部信息;扮演Na'vi人的演员同时佩戴一个特制的帽子,由一部微型摄像机详细记录其 在表演中面部表情的一切变化。卡梅隆希望借此传输95%的演员表演和面部表情信息到他或她的数码虚拟人物身上。结果便是无比逼真的成像效果,观众完全无法 区别真人与虚拟人物的交互。
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则是导演卡梅隆和数字摄像技术创新者,摄像 师Vince Page共同开创的3D立体摄像系统。此系统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高清摄像镜头,如同人的左右眼一样距离大约70毫米同时拍摄,随着人物距离镜头 远近的变化自动调整左右两个镜头之间的距离,并将数据传回相应的EVS XT[2]成像处理系统进行合成,制造出最类似人眼的立体景深感受。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如今已被广泛用于了不少3D电影的拍摄,包括卡梅隆自己使用同一技 术拍摄的3D纪录片《深海异形》。
没有这三项技术创新就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潘多拉星体验,观众就不能切身体会那种神秘、迤逦、瑰奇,不能感受身骑龙鸟翱翔的速度、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色彩,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而这一切的感受都是属于影院的,是确保故事逼真情感真切的关键。
新时代到来
导演卡梅隆在《泰坦尼克》之后沉寂多年,从2005年起着手筹拍《阿凡达》,四年半的时间里自己研发3D摄像机,搞技术创新。这位早年曾是卡车司机,受到库布里克《2001:太空之旅》启迪才走入电影界导演的蛰伏能力实在非同小可。
《阿凡达》的故事整体其实有点像《泰若星球》(Battle for Terra),有点像《天空之城》,又有点像《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和《风中奇缘》(Pocahontas),再或者《第九区》(District 9),同时还透着“圈地运动”、 “殖民扩张”、“越战”、“拆迁”、“森林砍伐”等很多历史血案和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这份左派的社会责任感,是让我在卡梅隆无以伦比的电影技术 革命之外最佩服他的一点。电影中特意提到了人类“以恐怖主义对付恐怖主义(fight terror with terror)”和“预先军事打击”的野蛮残忍,这其实针对哪个政府什么现象,相信所有的观众都心知肚明。
毕竟,一部只有 技术进步的电影只能停在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上,却无法停留在影迷心里。像Michael Bay的《变形金刚2》那样的好莱坞电影,再多的技术投入,再炫的视觉效果,再复杂的打斗场面,也只是一场缺乏真情实感的噱头,徒增头痛。而卡梅隆的《阿 凡达》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空前的3D技术,不仅因为它无以匹敌的视觉效果,不仅因为它耗时4年半花费5亿的精心锻造,最重要的是它有良心,它讲了真 话,它站在资本和权力的对立面,它让我们审视人类自己。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电影永远的“生命之树”——电影院内进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