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
兩岸三地密切合作
同時,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的關係開始進入一個密不可分的階段,情況比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與台灣電影的合作模式更進一步。內地電影公司在去年 因為市場形勢大好及政策上的放寬,融資成功,資金相當充裕,加上經過幾年合拍片的經驗,某程度上他們已不再需要跟香港的電影公司合作,卻反過來跟香港的電 影人合作。如馬楚成的《花木蘭》便是由內地電影公司全資開拍而成,因此沒有出現在香港影業協會(簡稱影協)的二〇〇九年香港電影片目名單中,但此片卻出現 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名單中。關於如何界定香港電影的「身份」,在現時兩岸三地的合作模式中,實在不容易識別。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剛公布二〇〇九年評論學會大獎的得獎名單,獲最佳電影為低成本紀錄片《音樂人生》,最佳導演為《竊聽風雲》的麥兆輝和莊文強,最佳 編劇為《再生號》的韋家輝和歐健兒,最佳男演員為《十月圍城》的王學圻,最佳女演員為《心魔》的惠英紅。評論學會大獎一直以來代表着一班專業影評人獨有的 品味和取態,《音樂人生》得最佳電影不足為奇,當中較接近業界品味的可能是最佳導演的麥兆輝和莊文強執導的影片,而兩位演員亦很大可能會入圍金像獎的得獎 名單,其中王學圻更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推崇。可是,今屆學會大獎在選取香港電影的片目方面,由一直選用金像獎協會制定的片目,改為由影協制定的片目,出現 如此的變動,據聞是因金像獎協會制定的片目,近年不斷作出變動,為了「遷就」香港電影大形勢,要界定香港電影的「身份」,金像獎內部亦因制定如何界定香港 電影的準則方面,出現過不少爭議,現時的規定經過多次的修正,可以反映香港電影在投資、製作和發行方面的複雜性,由發展初期開始已如是。就算是屬香港電影 的兩大片廠邵氏和國泰,其老闆也是來自東南亞,因應他們有着東南亞的發行優勢,才能在港發展成為電影王國。及後台灣發行和電影公司來港投資,亦出現過近似 的情況,現時情況可能更加複雜。香港電影公司北移,亦有電影人在內地開設電影公司,如陳可辛的人人電影,所以香港電影的「身份」問題,實在不容易界定出 來。
應否另行建立準則
影協的規定較金像獎簡單得多,只要有香港電影公司投資和在港上映的電影便能成為香港電影,因此《潛龍追兇》和《阿童木》都變成香港電影,雖然兩片的 導演都是外國人;反而香港導演執導的《機械俠》、《花木蘭》都未能成為香港電影,而李志毅執導的日本電影《舞吧!昂》因有安樂的投資而成為香港電影,卻未 能在金像獎名單中出現。評論學會改用影協的片目取其穩定性和簡單化,避免捲入金像獎如何界定香港電影「身份」的爭議之中,可算是權宜之策。可是影協界定香 港電影方面,可能過於簡單而令好些如《潛龍追兇》和《阿童木》這類「應屬」外語片的作品,被歸納為「香港電影」,反而如《機械俠》這類充滿港產片特色的電 影卻被歸納為內地國產片。因此,現時影協和金像獎界定香港電影的規則都並非最完善的制度。評論學會作為一個成立了十六年的資深影評人組織,是否應考慮不跟 隨影協及金像獎兩個業界組織的規定,自行建立一套評定何謂香港電影的準則呢?
(P.S.上篇提到有關那位協助布拉斯基來港拍片人士的訪問,並非是新做的訪問,而是新發掘出來的訪問紀錄,特此更正。此外,有關港台製作特備節目 《影.話.百年》,根據監製張健華所言,節目並非純粹為了紀念香港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而製作,而是藉此為陷入低潮的影業得到多些人士的關注為目的,原意跟電 影金像獎藉此一洗頹風如出一轍。可是節目沒有就有關《偷燒鴨》出品年份尚待考證提出補充資料,只在第二集〈香港之味〉中就此片是否香港出品提出質疑。港台 製作有關香港電影節目的苦心和良好意願,實在應受到大眾的讚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