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9, 2010

影業刺針 譚止雲 獨立電影需放映場地

010年1月29日

政 府提倡發展創意工業,其中電影工業作為創意工業的「旗艦」,近年卻遇上衰退,產量下降。過往電影人全憑在製作「實戰」中訓練出來,現在大部分具經驗的電影 人和著名導演差不多全是「紅褲仔」出身,他們在拍攝現場從低做起,從親身體驗中領悟出拍電影的技術和風格,成就了香港電影的光輝歲月。期間從外地和本地院 校出身的電影人投身製作,為香港電影帶來不少衝擊,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香港新浪潮電影,就為香港電影注入不同的養分,從技術到創作概念都有着全新的面 貌。可是,本地學院在培訓人才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一直都相當有限。以浸會大學傳理系的電影及電視製作課程為例,曾為工業提供不少出色的電影人;及後演藝學院 成立,全面培訓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可是其時香港電影已開始步入低潮,畢業的學員要面對就業的困難,學院中人都曾表示難為學員尋找工作而感到無可奈何,可見 情況嚴重。

畢業生就業困難

近日浸會大學正式成立電影學院,全力為電影及電視訓練專業人才,配合政府提倡教育產業的政策,藉香港電影過往的光輝吸引本地、內地和外地的學生,也 藉此提高香港電影製作人的水平。其實,近年浸會大學在電影及電視製作課程方面作出過不少努力,並開拓碩士課程訓練過不少具創意的電影人;但現在遇上華語電 影的大形勢,面對內地和台灣的人才競爭,加上製作環境的急劇轉變,畢業碩士生在尋找工作方面亦遇上就業困難。

從世界各地的經驗來看,電影學院培育的人才能從事本行的比例不高,就以全球電影王國的美國為例,也大約是百分之十至十五,競爭相當劇烈,能夠在業內 打響名堂,更加不容易;可是,經過電影學院訓練出來的人才卻提高了觀眾的水平和質素,其中以尊重知識產權方面的觀念相對較高,為美國不斷提供不同的觀眾 層,令受歡迎的影片種類不斷增加。因此,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和演藝學院的擴大,除了為電影及電視業提供人才外,還同時培養具質素的電影觀眾,有促進本地市場 的多元發展,但這並非立竿見影的「社會工程」,這需要兩所大學和其他學院持續努力,才能有成果。

現在兩所大學在培訓人才方面各有所長。浸會大學一直以來都在訓練創意人才方面較具優勢;而演藝學院則在培訓製作專業方面有較強的實力。

浸大演藝培訓不同專才

這從兩所大學的畢業同學作品中,可以看到兩者的分別,這亦顯示兩所學院取向和避重就輕,兩者都為電影工業提供創作和技術人員作出不少貢獻。因應本地 製作環境所限,好些具熱情的學生都投身獨立製作,嘗試從中開拓新的製作環境,有些且申請藝術發展局的資助,拍攝低成本的獨立製作,希望從此殺出一條血路; 可是政府在配套上缺乏這方面的計劃,令受資助的電影作公開放映的機會微乎其微。獨立電影人在尋找放映場地上可謂困難重重,藝術發展局應否考慮跟各部門及機 構構思,為受資助的獨立電影提供一個長期放映的場地呢?其中康文署旗下的放映場地,以及如石峽尾創意中心這類機構,其實是可以為這批電影和電影人安置一個 「家」的。 七十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