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4, 2010

從獨立電影到滿漢全席──訪問除小明及曾翠珊

撰文:何子豪(Roundtable Publishing 出版統籌)
攝影:梁振嶽

問:李智輝(Roundtable Community 總經理)
徐:徐小明
曾:曾翠珊

獨 立電影是商業電影的搖籃,為新人提供一個實習機會。為《江湖》、《阿嫂》執導的黃精甫,《蝴蝶》、《哥哥》的導演麥婉欣,都是拍獨立電影出身,又例如導過 《天恩》、《17歲的夏天》後,便當過很多大導演副導的陳榮照,現在從事電影教育工作。從低製作費、器材簡單的獨立電影,走到有卡士、上院線的商業製作, 這個門檻應怎樣跨過?

政府該牽頭支持獨立電影

Q:你們認為獨立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分別是甚麼?

徐:商業電影是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事,和獨立電影Home Video式是兩回事。

獨 立電影就好像廚師做家常小菜,簡簡單單便可以;商業電影卻是做滿漢全席,並非三兩下手勢可以輕易做到。商業電影有商業要求,新導演常常眼高手低,所以要資 深監製去協助,令導演專心做拍攝工作。除非市場是小眾為主,否則便要顧及觀眾,不可以太個人主義。這是新導演經常忽略的事。

曾:我不會 標籤商業電影和獨立電影,外國也有幾百萬的獨立製作,獨立電影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例如製作的彈性,這是我一直都很享受的。主流電影也可以關心社會,我很 喜歡許鞍華的電影,既有商業元素,也可以感動別人。我正在學習如何控制一大隊拍攝團隊、演員,甚至財政預算也要應付……我覺得電影不同於繪畫和寫詩,是涉 及很多人、很多事的事情,所以要好好學習。電影對我來說是美麗的東西,雖然不一定很偉大,但可以分享大大小小的故事,感動觀眾。

徐:其 實無論是台前幕後,新人是需要的。但新導演經驗不足本身已是很大的風險,從開拍第一天便吃驚風散。假設電影打算拍30天,但經驗不足的導演每天都跟不上進 度,最後拍了40天,於是便超支接近百分之二十……市場部計算了一部電影的所有成本後,便找不同部門攤分,若果成本太貴,導演便要考慮妥協,壓縮製作成 本。始終電影公司是要賺錢的。

Q:若果有商業製作的經驗,可能會調節好現實和理想的距離。翠珊有沒有參與過商業製作?最深刻的是甚麼?

曾:最深刻是《色,戒》。看到李安導演如何指導資深演員去做演、如何處理百幾組戲和幾百個人員,學會了嚴謹和專業……另一個經驗是《盜墓迷城》,雖然只是做製片組,但讓我遊歷了一遍中西方的文化,是製作上一次難忘的觀察。

Q:驕陽電影對獨立電影有甚麼支持?


徐: 支持獨立電影發展,應該是政府牽頭的。因為公司找我們回來是創業而不是教書,驕陽電影公司一直致力培訓台前幕後的新人,但最好的培訓是師徒制,好像翠珊這 些有理論基礎的新導演,要學習如何在商業世界操作,就好像把脈一樣,一定要實習才懂……商業機構搞比賽只是偶然的宣傳策略,而不是必然。因此政府的角色, 是透過搞定期的活動或比賽,讓導演會、製片會等電影機構聯合商業機構及傳媒,一起提供機會讓新人表演,從中吸納優秀人才。

曾:獨立電影要發展,不能忽略發行階段。從前影藝會有一些special screening,我希望未來會有多一些商業機構放映獨立電影,其實現在也有嘗試這些計劃,好像獨立電影機構影意志便和圓方合作搞放映會,若果可以做到定期搞便會理想得多……

我參與過影意志的行政工作,成為影意志的導演後,感覺使命感大了很多,她認為這類平台可以把獨立電影帶給香港社會,推動它的發展,讓更多人透過這平台分享到獨立電影。

希望做回訓練的工作


Q:資金是拍攝電影的重要條件,翠珊如何取得資金?

曾:我現在向商業機構尋找資金,不再像從前只靠申請政府基金尋找拍攝資本,因為那些撥款相當有限,甚至需要尋求器材贊助。

徐: 向商業機構找資金需要很小心,不少提供資金的機構並不專業。有些其實是房地產公司,賺了一點錢想做做文化事業,這些只能算是游資,並非工業。要發展電影工 業,企業必須要有固定資金,還要義無反顧地投資支持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系統,不能拍完一套電影便解散班子。有系統的電影公司就是有能力開幾條生產 線,例如當年邵氏電影拍武打片有張徹、文藝片有楚原、風月片有李翰祥,每年可按社會潮流加重某條生產線的產量。香港這彈丸之地能夠成為東方荷里活,就是因 為當年有嘉禾、邵氏。它們是香港影壇的根,是香港的產業片。

Q:徐先生如何看邵氏再開廠拍電影?(改編自劇集的《Laughing Gor之變節》)

徐: 從前邵氏有系統地提供很多機會去提拔新人,現在沒有了這系統,只單靠電視台,於是新人都是來自無線、亞視,沒有電視台的訓練就會有斷層,我們成立驕陽其中 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做回訓練的工作,所以邵氏開廠其實也是驕陽的理念,由電視台支持細製作。無線的觀眾面比我們廣,成功率會高點,其實他們一早便應該這樣 做……

很多時候,小型製作的資本只夠拍好電影,而開鏡前的宣傳工作、發行成本,以至上畫宣傳都變得無能為力,若果有電視台做湯底,便能幫小型製作一把了。從前我做電影台也會支持細製作,可以也會為他們安排訪問、做一些宣傳。

Q:內地市場變得愈來愈重要,香港電影應該怎樣定位?

徐: 本土製作還是要堅持香港特色。我們的創意仍比內地強,只是為了遷就大陸觀眾,題材變得內地化。驕陽第一部電影《犀照》,就是鼓勵香港人拍香港題材,在拍攝 之初已預料不能在內地上演;邵氏的《Laughing Gor之變節》是黑社會題材,也是不能在內地上映,但這些電影都有不錯的成績……

我 們不能否定香港的特色,就好像我們最近的《怪談》,就是用很少的本錢尋回失去十多年的港片題材。香港電影有6、70年的歷史,拍過無數題材,新導演的創意 可以套用到老題材,開創新局面,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保留香港文化。香港的警匪片、黑社會片、功夫片,任何人也學不到,包括荷李活。即使大陸有這麼多資源,出 色的製作很多也仍靠香港人,你看很多大片還是用袁和平、洪金寶便可見一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